近日,天枢品牌LOGO设计征集活动评审公布一等奖。作为以“信创技术”“AI+安全+协同”为核心定位的兵团数智办公平台套件,“天枢”的品牌形象本应传递创新与可靠的价值,但其一等奖LOGO却被Logodesign标设网比对发现,存在严重的剽窃、抄袭与“缝合”痕迹——获奖者商丘某贝文化传播公司的这组作品,与多组已注册或申请中的商标图形高度雷同,设计语言趋同到近乎“复制粘贴”。
一等奖作品:换汤不换药的“设计缝合怪”
根据活动主办方此前披露的信息,此次征集共收到25位参赛者的58幅作品(后称77份),最终9份入围终审,商丘某贝文化传播公司的作品脱颖而出成为一等奖。但从Logodesign标设网收集的商标申请记录及设计案例来看,该获奖作品的“原创性”存疑。
首先,对比四组以字母“T”为核心的LOGO设计案例(均标注为不同年份的商标申请或获奖作品):上海腾朴工业2017年提交的注册商标图形、湖南尚泰2013年提交的注册商标图形、深圳得盛电子2018年提交的注册商标图形,以及本次天枢大赛的一等奖作品,其核心设计语言高度一致——均以字母“T”为主体,右侧延伸出像素化方块组成的弧形轨迹,采用蓝、橙、紫、黄等渐变色块拼接,仅在色彩渐变方向或像素块密度上做细微调整。
具体来看,天枢一等奖作品的“T”字母结构与上海腾朴工业2017年商标图形几乎完全重合:对角线倾斜的“T”由双色拼接,右侧像素化弧形的排列方式、大小比例均无实质差异;与湖南尚泰2013年商标图形相比,虽渐变色调整为蓝紫,但“T”的倾斜角度、像素块的排列逻辑仍保持高度统一;与深圳得盛电子2018年商标图形对比,其“T”字母的橙黄渐变与像素化弧形的轨迹,同样能看到前者的影子。
其次,获奖者商丘某贝文化传播公司的“创作履历”更显可疑。Logodesign标设网梳理其过往“作品”发现,类似“像素化+渐变+弧形”的设计手法多次出现——从某科技大赛入围作品到某企业VI设计提案,核心元素始终围绕这一模板调整,仅通过更换主色调或微调像素块密度完成“新作”。这种“换色不换骨”的创作模式,与“原创设计”背道而驰。
从征集到评奖:审核机制为何“失明”?
更值得追问的是,这样一组明显“缝合”自已有商标图形的设计,如何能通过初选、网络投票与专家终审,最终摘得一等奖?
从活动流程看,主办方称“从艺术和技术的角度出发,为每一位参赛者选出一副作品参加网络投票评选”,但Logodesign标设网查阅其公布的77份投稿作品(含初选58幅),并未发现主办方对“原创性”的明确审核说明。例如,是否通过商标数据库查重?是否要求参赛者提供设计源文件以验证原创性?这些关键环节的缺失,导致“借鉴”“模仿”甚至“复制”的作品轻易进入终审。
从评委专业性看,大赛终审结果与已有商标图形的高度重合,暴露了评审标准的漏洞。若评委具备基本的商标审查常识,应能识别出获奖作品与上海腾朴工业(2017)、湖南尚泰(2013)等商标在核心设计元素上的趋同性;若评委对“原创性”有严格要求,更不会将“模板化设计”列为优选。无论哪种情况,都指向评审过程的失职。
行业警示:原创不能沦为“遮羞布”
Logodesign标设网认为,天枢品牌LOGO征集一等奖作品的争议,并非孤立事件。近年来,设计行业“模板化创作”“抄袭缝合”现象屡见不鲜,根源在于部分创作者急功近利,将“借鉴”包装为“灵感”,将“复制”美化为“再创作”;而部分赛事与主办方则忽视原创性审核,将“流量”或“完成度”置于“创新”之上,客观上助长了不良风气。
对天枢而言,作为聚焦“信创技术”的标杆平台,其品牌形象本应成为行业创新的示范。但此次一等奖作品的“翻车”,不仅损害了品牌自身的公信力,更可能让公众对“信创”领域的原创能力产生质疑。
Logodesign标设网呼吁,赛事主办方应以此为鉴,完善原创性审核机制——在征集阶段增加商标数据库查重环节,要求参赛者签署原创声明并提供设计源文件;在评审阶段引入专业知识产权顾问,将“原创性”作为核心评分标准。同时,行业需加强对设计师权益的保护,建立设计作品备案库,让“抄袭者”无处遁形。
设计的核心是创新,“借鉴”与“抄袭”的边界,从来不是“换几种颜色”就能模糊的。天枢品牌LOGO征集一等奖作品的争议,该为行业敲响警钟了。(LogoDesign标设网/于明龙)
热门城市品牌设计公司排行榜
©2015-2025 LogoDesign.cn标设网 商务(微信)1880428188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