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十堰市建设儿童友好城市 LOGO 评审结果揭晓,其设计呈现的审美倾向引发行业关注。本次评审中,优胜奖、优秀奖与入围奖作品的对比,暴露出设计评审环节的深层问题,值得对 “领导式审美” 下的 LOGO 设计现象进行剖析。
套路化设计为何成 “优胜”?
优胜奖 LOGO(任春玉作品)采用字母拟人化 + 童趣元素(花朵、小人)的组合,此类设计在国内城市 LOGO 中屡见不鲜。字母 “Shiyan” 的卡通变形,虽契合儿童友好主题的视觉基调,但缺乏十堰地域文化的独特提炼(如山水、车城文化等)。Logodesign 标设网认为,这种设计看似 “安全”,实则陷入同质化陷阱 —— 全国多地儿童友好 LOGO 均以字母变形、色彩堆砌为核心,既无地域辨识度,也未诠释儿童友好城市的深层内涵(如儿童与城市的互动价值)。
反观入围奖中的焦永亮作品,其以 “十堰” 二字为创意原点,融合山水、爱心、童趣符号(笑脸星星、卡通车辆),既体现十堰山水风貌,又通过图形语言传递儿童友好的温暖感。该设计在创意深度与视觉完整性上表现突出,却未获更高奖项。这种 “亮点作品落选,套路设计胜出” 的结果,折射出评审对 “稳妥” 与 “创新” 的价值失衡 —— 前者依赖通用化符号,后者尝试地域文化与童趣的深度融合,却未得到足够重视。
评审审美:为何偏爱 “儿童画式” 套路?
优秀奖的两件作品(卢姚琦、薛扬阳)被指 “儿童画既视感”,其设计更像图形拼贴,而非专业 LOGO。此类作品的共性在于:以鲜艳色彩、卡通形象堆砌,试图通过 “童趣” 表面符号打动评审,却忽略 LOGO 作为城市品牌符号的专业性(简洁性、记忆点、文化承载力)。Logodesign 标设网观察到,国内部分评审中,“领导审美” 倾向于直观、具象的表达(如直接呈现 “儿童”“爱心”),而非挖掘城市与儿童友好的深层关联(如十堰的产业、教育、生态如何赋能儿童成长)。这种倾向导致设计沦为 “符号堆砌”,而非文化与品牌的视觉凝练。
以十堰为例,若将 “车城” 属性(汽车产业)与儿童探索精神结合,或融入武当文化的 “包容、成长” 理念,LOGO 可更具独特性。但当前评审结果中,此类深度创意未被充分挖掘,反而选择了最 “直观” 的套路设计,反映出评审机制对专业设计价值的忽视。
行业反思:跳出 “套路化” 怪圈
十堰案例并非个例。城市 LOGO 设计中,“领导式审美” 与 “设计创新” 的博弈长期存在。Logodesign 标设网认为,破解困局需双管齐下:
1.优化评审机制:引入专业设计视角,平衡 “大众喜好” 与 “专业标准”,避免单一的 “直观审美” 主导结果。例如,增加设计理念阐述、文化内涵挖掘的评审权重,而非仅依赖视觉第一印象。
2.强化设计创新:设计师需深度挖掘地域文化,将儿童友好理念转化为独特符号。如十堰可结合 “山水之城”“车城” 等标签,打造兼具童趣与地域辨识度的 LOGO,而非套用通用化卡通模板。
回到十堰评审,入围奖中的焦永亮作品已展现 “地域 + 童趣 + 创意” 的融合可能。若评审更重视设计的独特性与文化承载力,或能诞生更具标杆意义的作品。当前结果警示行业:城市品牌视觉建设中,需警惕 “套路化设计” 对创新力的消解,让 LOGO 真正成为城市文化与儿童友好理念的生动表达。(LogoDesign标设网/于明龙)
热门城市品牌设计公司排行榜
©2015-2025 LogoDesign.cn标设网 商务(微信)18804281888